苦荞茶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市州党报关注马永党让老品种焕发新活力
TUhjnbcbe - 2023/7/23 19:03:00

4月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,风和日丽,草木蔓发,农户们纷纷投入到土地耕种中。

什么新品种产量高,哪个新品种收益好,哪个是种庄稼的好手,都是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。

在双龙镇高山村,有一位村民口中的“怪人”,作为以土地为生的老农民,他却对那些高产高收的新品种作物兴趣不大,坚持种着本地老品种。他,就是那个一心只为留存威宁本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“老倔马”——马永*。

年11月,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铺开。作为农业生产大县,威宁立足资源禀赋、生态优势以及特色优势农作物的多样性,为普查工作提供了许多样本。其中,就有马永*种植的小苦荞种、大燕麦种、小*玉米种等多个品种。

据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信息中心副主任田井平回忆:“当时到威宁进行普查工作的专家,几乎遍访了威宁的30多个乡镇集市,都未找到本地原生的小苦荞种,多方辗转打听才得知双龙镇高山村的老农民马永*还在种植小苦荞。”

田井平说,初见66岁的马永*时,他正坐在屋檐下晾晒玉米粒。当他布满老茧的手拂过颗颗饱满的玉米粒,像是在亲昵地抚摸幼儿一般,格外爱惜。

前来考察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专家们提及威宁的老品种时,马永*瞬间便来了精神,指着玉米粒打开了话匣子:“这是咱们威宁几十年的老品种了,叫小*玉米。这种玉米,香味足、口感好,磨碎之后做成饭,香味能飘出去好远,可馋人了!”

“老品种的味道好,就是种的时候太费劲,玉米秆长太高,风一大就倒了,产量又不算高,就是自家种来吃。”马永*说,习惯了老品种的味道,便一直种到现在。说完小*玉米,他转身又从房里拿出了燕麦种、荞麦种,介绍这些老品种的同时,聊起了这些种子背后的故事。

在多年前,老马也曾四处追寻过“新品种”。彼时的马永*,肩扛背驮,用脚步丈量云贵山川,从云南会泽等地的农贸市场带回了许多村里人没见过的新品种:河坝洋芋、“白脚板”洋芋、黑小麦等。

有了良种,有了产量,穷山窝逐渐变成了产好粮的责任田。时过境迁,当初带来的那些品种,如今的高山村,依然有农户在种植,言谈之间,马永*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小麦地说:“这就是40多年前我找来的黑小麦种,长势快、出苗高,现在最适合用来做牛羊的青贮饲料,收麦子磨面粉产量就太低了。”

威宁种植苦荞历史悠久,素有“荞乡”之称,是中国“三大苦荞”种植基地之一。独特的低纬度、高海拔,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孕育出了自然、生态、无污染的苦荞。海拔米左右的双龙镇高山村,正是小苦荞的最佳种植地。

作为本地原生品种,小苦荞种与其他品种相比,产量较低,苦味较重,营养价值高却口感不佳,近年已逐步消失在田间地头。“在我的印象中,小苦荞种已经有10多年没见到其他人种了。就只有我家还在种,村里人都说我倔。”正在苦荞地里忙碌的马永*说。

不仅是小苦荞,还有小*玉米、大燕麦、米拉洋芋、河坝洋芋等多个曾经风靡一时的“威宁招牌”,也随着新优杂交品种的推广普及以及种植经营模式的集约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,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取而代之的是拥有高产、抗旱、抗虫、抗病等各种优势的新型杂交品种。

“我就是喜欢小苦荞特殊的苦味,习惯了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、口味,吃了几十年丢不下了。”老马说,这些年他坚持种植小苦荞的原因很单纯,习惯了老味道。

与土地打了大辈子交道的马永*,打小就和父辈在田间忙碌,小苦荞的种子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种植的方法也经历了代代承袭。他说自家的小苦荞“胆小”,种植地点要距离别家的荞麦地远些,所以马永*的苦荞地离家有近3公里的距离,在村里最偏远的山坡上。“如果有别的苦荞品种,它们就会和我的小苦荞传粉,第二年再种,种的就不是这个东西了。”马永*说。

正是“老倔马”的这份执拗,默默留下了小苦荞的老品种。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农技人员马俊在普查时发现:马永*种植的小苦荞相当于荞麦的一个单支纯系,保留了威宁特有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厚底蕴,也意味着在未来育种时,可以有培育更好的苦荞麦品种的机会。

今年,马永*家共种植有小*玉米10余亩、大燕麦8亩、小苦荞6亩。现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的坚持,了解了威宁的小苦荞,乌蒙大山里茁壮成长的荞麦苗,也越来越引人注目。

来源《毕节日报》

编辑莫欣欣

二审杨红

三审李玲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市州党报关注马永党让老品种焕发新活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