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风里,还是在雨里,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~
阳光无限,一起旅游
花
栖
居
饸饹
文/尉峰北方十年九旱,家乡概莫能外。有时过了芒种,仍不见一丝细雨,赤地千里,热气腾腾。这时,玉米、谷子、黍子早已错过了种植的大好时节,即使普降甘霖,也于事无补了。万般无奈之下,乡亲们会适时种植荞麦来挽救损失。“麻三菜四谷一七,气得老荞不接宿。”这是家乡的农谚,指的是这几种作物的发芽时间。而所有农作物中,荞麦似乎是发芽最快的一种,只需一天时间。因此,夏至一旦有降水,人们就会抓住时机,赶紧种下荞麦,而荞麦也会在一夜之间露头吐绿,不负众望。尽管荞麦的收成不比玉米和谷黍,但是总比绝收好得多。如此,家乡的旱坡地,每年都会种植这些红根绿叶的庄稼,而荞麦也就年复一年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雁北人。老家东崖头村有则关于荞麦的笑话,一直流传至今。说的是,一个当兵三年的青年回家省亲,下车后途径一片荞麦地时,看见一个老人在地头锄地,就停下脚步问:老头,这红根绿叶的东西是什么玩意?他说的是普通话,抑或是外乡话。老人直起腰,眯眼瞧了瞧这个一身戎装的年轻人,缓步走到青年跟前,什么也没说,突然就扬手打了他一个耳光。这个年轻人捂着腮帮子,诺诺地说:“二叔(shou)锄荞麦哩。”普通话或者外乡话也改成了本地方言。原来,他不但认识正在锄地的老人是他的二叔,也认识这种红根绿叶的庄稼是荞麦。这则笑话一直警醒着我,不能因为时空的变化,抑或身份的变化、地位的变化而忘本,更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。特别是当兵后,每次探家,都会尽可能地换成便装,说家乡话,既不炫耀城市的繁华,也不夸赞部队的伙食,不能让乡亲们觉得自己吃了几天白面大米,就嫌弃家乡的粗粮了。即使偶尔闪出一两句“侉话”,他们也会理解:在外当兵时间长了,免不了。荞麦磨成面后,常做的食物是饸饹。《辞海》对饸饹的定义是:“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。参见‘河漏’。”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:“即饸饹。北方一种面食。王桢《农书·荞麦》:‘北方山后,诸郡多种,治去皮壳,磨而为面......或作汤饼,谓之河漏。’”荞面饸饹外观滑滑细细像粉条一样,是以前每个家庭经常制作的食物之一,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。现在,随着县城和乡下的饸饹小吃铺的不断增多,人们为了方便快捷,已经很少家庭制作了。但是,每逢婚嫁的大喜日子,“下迎”(结婚前一天)的晚上,是必做无疑的。可能是寓意新人的婚姻久久长长吧。大哥在世时,爱吃饸饹,也爱做饸饹。那时我们分居东西正房,共用一个堂屋,而灶台就在堂屋。每当他做的时候,我们几个就会围着观看,或帮忙压住不时翘起的饸饹床头,或给灶膛添柴或添煤。起初用的是上代人传下来的木制饸饹床子,后来换成铁的,横跨在大锅之上,把和好的面团装一眼,压一眼,全然不顾下面开水的滚烫。虽然开着门窗,但往往压不了几眼,整个堂屋已是水汽缭绕。如果烧的是柴草,烟气更甚,不把人呛得鼻涕一把泪一把,饸饹就不会压完。现在,那种压杆式的木制饸饹床和铁制饸饹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或束之高阁,或弃之院落,或做了劈柴、卖了废铁,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省人省力的摇柄式饸饹床或饸饹机,只需轻摇手柄,或者一按电钮,饸饹就轻轻松松地入锅了。荞面分甜荞面和苦荞面。甜荞饸饹适合热食,也就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那种。煮熟的甜荞饸饹不能即煮即食,要先捞出来放进凉水里“冰”一下,然后再回锅热一下,才能浇上浇头吃,否则发涩发粘,影响口感。家乡人称浇头为“盐水”。盐水有荤的有素的。荤的多用猪肉制作,同刀削面的肉臊子无二。素的就是直接浇上化开的盐水、酱油、老陈醋、辣椒油,再配以葱花、香菜、蒜泥、芝麻等,别具风味。也许是贫穷的缘故,也许是偏爱素食的原因,家乡的小吃铺里极少见到有卖肉臊子饸饹的。倒是在个别饭店,偶或能尝到。苦荞饸饹适合凉食。其做法同甜荞饸饹一样。食用的时候,无需再回锅加热,直接从凉水里捞出,配上用圆白菜腌制的酸菜,再浇上盐水即可食用。苦荞饸饹吃起来,滑滑的,爽爽的,酸咸苦辣味道俱全,往往是吃了一碗,还想吃一碗,直吃得满头大汗,酣畅淋漓。由于这种饸饹味苦,败火,因此在夏季颇受欢迎。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四回,西门庆问王婆:“间壁卖什么?”王婆道:“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。”对话中的“河漏子”指的就是饸饹。元代诗人许有壬也曾在诗中写到他吃饸饹的感受:坡远花全白,霜轻实更*。杵头麸退墨,皑齿雪流香。玉叶翻盘薄,银丝出漏长。元宵贮膏火,燕墨笑南乡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荞麦最降气宽肠,故能炼肠胃滓滞,而治浊滞、泄痢、腹痛、上气之疾。”我想,李时珍这里说的估计是甜荞麦,而非苦荞麦。倘或是苦荞麦,断然不会忘记写上能清热解*、活血化瘀、消食化滞,以及降血压、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改善微循环等功效。由于苦荞是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食物,近些年成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主粮,颇受恩宠。十年前,商家也紧抓时机,开发出了苦荞茶、苦荞酒、苦荞醋等食品,但凡有苦荞的产地,无不建厂投产,广为宣传推广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,苦荞产品层出不穷,深受人们喜爱。饸饹不但入诗、入文、入古典、入药典,还被广为传唱。有一首陕北民歌唱道:“荞麦饸饹羊腥汤,死死活活相跟上……”由此看来,饸饹不但历史悠久,在民间特别是在北方,还是人们爱吃的一道美味。我在承德地区当兵多年,当地也有荞面饸饹这种小吃。据说,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围场狩猎,途经一百家子时,都要吃荞面饸饹,而且还特地传旨,调承德一百家子的厨师进宫,专到御膳房为皇帝和后宫皇妃们做饸饹。可是,我自始至终没有吃出家乡的味道,还是觉得家乡的饸饹好吃些。家乡的饸饹铺比比皆是,但不全是卖荞面饸饹的。除荞面饸饹外,还有莜面饸饹、豆面饸饹、白面饸饹、玉米面饸饹,或者几种面混合在一起做的饸饹,人们谓之“二鲜饸饹”“三鲜饸饹”“四鲜饸饹”,等等。这几种饸饹除莜面饸饹是压好后,再上锅蒸熟,或拌上菜,或浇上汤食用,有别于荞面饸饹外,其余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大致和荞面饸饹相同。尤其是玉米面饸饹,到了夏季,几乎家家户户在做,是地地道道的农家晚饭。别的饸饹是和好面后压到开水锅里煮熟,而玉米面饸饹则是把玉米面熬熟后再压的。其制作方法是:先把玉米面拌成糊状,然后倒入锅里不停地搅动,熬制成胶质果冻般的粘稠状,再压到冷水桶里。由于玉米面饸饹泡在冷水里两三个小时,不绵软,不变形,依然劲道有弹性,人们俗称玉米面饸饹为“水饸饹”。压制水饸饹的饸饹床子有别于制作荞面饸饹、豆面饸饹的饸饹床子。即:在两块长度超过水桶直径的木板中间固定两块短的木板,围成一个方形空间,方形空间底部固定一开满约0.4厘米直径孔的铁板,压制工具是在一长50厘米、直径约5厘米的木棍两端,一端固定一厚约1厘米长宽与方形空间尺寸相等的木板,另一端横向固定压制手柄。浇水饸饹的盐水同浇荞面饸饹的盐水无异。但是比较讲究的,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则是西红柿盐水。就是用西红柿做的浇头。金*的水饸饹浇上鲜红的西红柿盐水,再配上碧绿的嫩韭菜段,好看也好吃。假若再来几块豆腐干,吃一口水饸饹,嚼一口豆腐干,那种感觉,那种滋味,妙不可言。俗话说:“玉米面‘搅拿糕’,改善生活水饸饹”。从前,乡亲们的晚饭,不是玉米面“傀垒”,就是玉米面糊糊,吃得人们烧心反胃,唯恐避之而不及。于是,精明的人家就粗粮细作,改吃水饸饹。就像现在的家庭,隔些时日,就会烧条鱼、炖点羊肉、包顿饺子一样,以改善家人的胃口。农家的生活虽然清苦,但绝不吝啬,一家做了水饸饹,两家也吃不完。有时,晚上没吃完,早上一咕噜爬起来,接着来两碗,真是“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(苏轼)以前吃水饸饹是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,如今仍然是。特别是到了正月,人们大鱼大肉吃腻了,就想吃得清淡点。这样,在寒风刺骨的季节,在接待亲朋好友的重要日子里,水饸饹定然会闪亮登场,并堂而皇之地摆上餐桌。彼时,相信人们吃出的绝对不是冰冷的味道,而是幸福的味道。幸福的味道,其实也是家乡的味道。往期回顾
尉峰‖《秧歌记忆》
尉峰‖《广灵小米》
尉峰‖《说不清的乡愁》
尉峰‖《穿过故乡的风》
尉峰‖《那墙,那砖》
尉峰‖苦菜的思念
尉峰‖麻雀
桔子泪‖尉峰
心酸的冰棍‖尉峰
(图片来自作者)
作者简介:
尉峰,山西广灵人,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年在老山前线参战时开始文学创作,写作时断时续。作品散见于《人民日报》《山西日报》《散文选刊》《*河》《当代人》《小品文选刊》《唐山文学》《朔风》等报刊。有散文多次编入年选,收入“金考卷”,作为高考模拟试卷阅读题。曾获全国当代*人生活征文优等奖。
《花栖居》节选
花儿和文友们的心灵栖息地……
——《花栖居》
《花栖居》
团队
顾问:抚心致礼
主编:花儿
执行主编:千秋雪
编审:
览山邀月红日
岁月如歌夭夭
天天微笑云飞扬
谭四四
制作:谭四四
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,而是姿势
《花栖居》投稿说明
万紫千红中,总有属于您的那一份美丽。欢迎将您的精彩绽放在这里。
各位亲爱的小主:
欢迎赐稿!
现代诗(3-5首)、散文诗、散文、小说、杂文、随笔,只要您愿意,任何体裁的精美文字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!
来稿要求:原创(首发)
来稿邮箱:glxtss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