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用缩句的方法助力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。
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中一共有两个内容,简单的“数一数”之后就是“比多少”的学习。
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利用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,使学生充分地感知“同样多”“多”“少”的含义,掌握比较的方法,难点是准确判断出谁比谁多,谁比谁少,也就是图片中最后一个问题“图中还可以比什么?”
虽然有了老师的正确示范“木头多,小猪少,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,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”。但在练习填空“女孩有3个苹果,妈妈有4个苹果,()的苹果比()的苹果多”这类题时学生还是很容易填反。
究其根本原因,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高,不能读懂这句话里这两个量的相比关系。他容易就近联系,读到“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”这样的语句,只看到“比”后面的“小猪的只数多”就片面的理解成小猪的只数多,而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“比”前面的量木头的根数多。
如果我们老师在示范时运用上缩句的语文方法,这样板书:木头的根数多,小猪的只数少。这样加入缩句这个语文味,学生就能直观看出这里的多、少是形容“比”前面的量的,木头的根数多,是说“比”前面的量木头的根数多;小猪的只数少是说“比”前面的量小猪的只数少。了解“女孩有3个苹果,妈妈有4个苹果”这两个信息后,就能准确地描述出:(妈妈)的苹果多,(女孩)的苹果少。
这种用缩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读懂句子含义的方法,可以在学习《位置》中描述()在()的()面时继续使用,效果怎么样?大家可以对比尝试一下。
二、用讲故事的方法助力学生正确看图列式。
一说看图列式,一年级的数学老师都深有感触:学生看不懂,尤其是减法类、加减混合类的题目,找不准被减数。
就拿下面这个看图列式来说吧:
我们常规教学是怎么进行看图列式教学的呢?
大致这么几步:1.出示题目,2.找已知信息和问题,3.讨论列式,4.列式计算。学生找信息容易看到:地上有4只小鸡聚在一起,右边还跑着3只小鸡。结合以前的经验,跑走的要减去,列出错误算式4-3=1(只)。
我是这么加入语文味的。
把第二步的找已知信息和问题改成“讲故事”。首先学生一听讲故事就很喜欢,再者要求讲故事,学生需要把这些信息根据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起来,形成一个连续的故事。有时候学生一开始也可能讲不准确,但讲着讲着就明白了图中的数学意图。
看到上面的图,他可能这么讲故事:原来有4只小鸡聚在一起,跑走了3只小鸡,还剩1只.....咦?明明这儿还有4只小鸡呢,不对。跑走的3只小鸡原来也和4小鸡在一起,那原来应该一共有7只小鸡,跑走3只后,还剩下4只小鸡。正确列式应是7-3=4(只)!这样在表达、思考中找准了被减数,这个难点就得到了突破。讲故事这种语文味的学习方法对于有两个情境的加减混合、连减这样的看图列式效果更明显。
缩句、讲故事这些语文味调料的加入,使数学学习变得不仅有趣,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、思考能力、表达能力,进而突破学习中的难点。作为数学老师,我们要想办法让语文味在数学课中发挥好调料作用,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因为丝丝语文味的加入变得妙趣横生,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,体会到学知识的严谨,领略到数学的内在美。
单位:南乐县第一验小学
供稿:兰利敏
审稿:王艳娟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